弄潮时代_第67章 不要多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7章 不要多问 (第1/2页)

收处理货的商人一般情况下都是等于包揽了所在地区域的所有大小市场,如果其他几家大制衣厂真的有货,大壮早就说出来了。
  “大壮,你有没有跑过塘角村和山北村里面?”赵红兵问道。
  “没有……”
  “那我们就跑一下这两个城中村里面吧。”
  “好吧。”
  将车开到村门口的主干道,他们就得步行了。村门做的还算讲究,‘塘角村’三个大字,竖在村门顶上。
  城中村是羊城很多职业的人的集合地,在这里既有羊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有近几年看羊城发展不错来这里讨生活的外地人。
  村门后面是一条长长的小巷,整条巷子只能最大限度只能通过三轮车。
  小巷内,摆放着各种摩托车三轮车的零配件和修理店,还有由两块黑布摭住大门口写着歪斜的广告标牌的黑网吧,还有一些卤肉摊子等等。
  赵红兵抬起头来,刚刚好可以看到在两边五六层楼中间形成的一条直线似的天空。
  “赵老板,光这条巷子,应该就有好几家小作坊。”大壮出声道:“两年前我收处理货,也跑过这里。”
  “七八家吗?”对于这个数字,赵红兵倒是没有感到意外。
  羊城是全国最大的服饰交易中心,而其作为交易中心的基础,正是三角区附近强大的服饰生产能力。其中,像丽湾镇这些镇级工区业占据服饰产能大部分。
  除此外,散布在羊城各大城中村内的小制造厂、小作坊也占据产能的一小部分。
  服饰行业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快速反应,像城中村的这些小作坊就可以很好地办到,一直到后世的某田系,也是这样。一些没有多少外包工序的款式衣服,这些小作坊甚至只要一两天时间就能生产出来。
  不过,像塘角村这样的城中村到底不是专业的工业区,小作坊混杂在城中村中产量也高不到哪里去。
  进入到小巷大约四十多米,赵红兵二人终于来到了第一家小作坊。
  一楼的店面上,赵红兵可以看到八台缝纫机边,每台缝纫机都在呼啦呼啦的工作着,工人们都忙的没工夫休息。在一位工人的指引下,大壮和赵红兵上二楼见到这家小制衣厂的老板。
  “老板,你们家有处理货吗?”大壮和那位老板寒暄几句后,直接出声道。
  “没有,我们是帮其他人做代工的。”一个笑的很和善的老板,摇了摇头表示没有。
  “不好意思,打扰了。”大壮客气地和他道别。
  这条小巷一共有七家小作坊,但是这些小作坊里,没有一点收获。
  “赵老板,以前应该很少来这样的地方吧?”在如迷宫的巷道中,大壮一边笑着和赵红兵道,一边指引赵红兵转入一条仅容三人通过的小巷,很快进入到另外一条主巷。
  在这条巷子里,一家“闽县小食店”对面,开设在二楼的制衣厂里,赵红兵刚刚进入就有所发现。
  楼梯的转角处,一位花白了头发的大妈正在一堆刚刚缝纫好的裤堆边上,修剪着裤子线头。
  “咦,赵老板,这些货好像和你手上那些香港货风格的很像啊!”大壮拿起一条裤子抖动起来,出声道。
  赵红兵在看着那条裤子的时候,眉头刹那皱起来。
  这是一条布料为褐色的裤子,不过,就在褐色中间,混合纺织着一些白色花纹。
  “赵老板,这些花纹好像不是绣上去的。”大壮老板细心地摸了一把这些花纹,出声道。
  “大壮,你没有看错。这些花纹是在织布的时候混合织上去的。织完布后,再经过特殊的印染,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