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23节 (第2/2页)
阳光照不进来,但还是白天啊! 怎么就这样消失了呢?! “大家先回去,我要跟那边的筹备委员会和评委联系一下。”主持人这下觉得坏了,不知道是不是事故,需不需要叫警察。 萧裔远却没动,一直站在原处,板着脸说:“大家先别动,我觉得这里的空气湿度和温度有些问题。” 只有非常细微的差别,但是萧裔远还是敏锐地感觉到了。 主持人看了他一眼,没跟他计较,开始跟那边联系。 此时在纽约司徒家大宅的评委和筹备委员会也都看见了这一幕。 大家正一片哗然。 沈如宝却是开心地唇角翘起,只是看见沈齐煊倏地站起来,一脸的紧张不安,她才没有表现得很明显,只是低下头,唇角上扬的弧度更大了。 “怎么回事?刚才是怎么回事?” “两个选手怎么就突然消失了?我们道门举行了十八届比赛,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 “……要不要报警?” “还是在附近搜寻一下吧?” “是不是附近有邪祟,他们是撞邪了?” 这是道门几个评委的意见。 那五个科学家互相看了看。 他们没有“邪祟”的概念,都是第一时间从科学的角度想问题。 “让那边的人不要动,谁能做测量的?能不能测量几个数据给我们分析分析?” “对,暂时不要报警,警察一来现场就毁了。而且众目睽睽突然消失,多半是‘障眼法’。” “‘障眼法’是有科学依据的,并不是邪祟或者迷信。” “是,多半是用周围环境和大家视觉的误差以及思维上的死角进行操作,我觉得他们应该还在附近,没有消失。” 司徒澈心里也有些慌,但是还沉得住气。 他跟操纵无人机的导播和导演联系,把科学家评委的要求说给他们听,问他们有没有办法,要不要马上找人过去收集数据。 这种数据得特别专业的人才能收集到,光是理工科都不一定能做到,比如萧裔远,可能还要现教他操纵仪器。 导播和导演也是一筹莫展,说:“临时找人也要时间的,这么专业的事,得去大学实验室找人吧?” 就在这时,也是在看直播的何之初给司徒澈发了一条短信:【我是何之初,你让导播用无人机搜集数据。我给你们留下的无人机里有b号操作系统,可以改做科学研究使用,甚至能做气候数据采集做天气预报】。 司徒澈见了大喜,顾不得研究发短信的电话号码怪异,直接问导播:“你能不能打开无人机的b号操作系统?何先生说那个系统能够做气候数据采集。” 导播很惊讶:“b号操作系统?我看看……” 他在电脑上鼓捣了一会儿操作平台,惊喜地说:“果然有!我看看,这里有空气温度、湿度、甚至有坐标经纬度,阳光折射度,还有周围光线的光谱比例分析!我靠!这就是一无人自动科学数据采集仪器啊!” “那就好,赶紧采集数据发过来。”司徒澈紧张地吩咐道,“不要耽搁时间!” 十分钟后,无人机采集的数据发回给司徒家的那间会议室。 科学家评委们人手一份,开始科学研究。 无人机收集的数据非常庞杂,要在短时间内从海量的数据中得到有用信息,这就需要人工智能的帮助了。 萧裔远向几个科学家评委开放了他人工智能研究的云平台,这些科学家可以直接把数据放到上面去跑程序。 因此大大缩短了研究需要的时间。 又过了十分钟,以前需要一两天才能出的分析结果出来了。 那个得过物理诺贝尔奖的评委惊讶地说:“这真是太巧合了!” “你们看这些数据?!这种空气温度、湿度,再加上阳光折射的光谱分析,和坐标经纬度,让那个地方刚好出现了一个‘镜廊效应’!” 司徒澈困惑:“……什么是镜廊效应?” 那个物理学家评委耐心地解释说:“当你用镜子做墙,组成通道,就叫镜廊。如果你对镜子应用的巧妙,会在你的视角上出现盲点。” “视角上的盲点是什么?就是虽然在你面前,但是你就是看不到,所以叫盲点。” “当你把镜子按照一定角度摆放,就能让在某个角度的人看镜子的时候,出现视角盲点。” “刚才那个环境我们仔细研究过了,那里的空气温度、湿度和光线的折射度正好形成了一个‘镜廊’,就像海市蜃楼一样,既可以反射你身边的景象,也可以让你身边的景象成为一片空白。” “而温一诺和诸葛宜两人身边的人在那一瞬间出现视角盲点,温一诺和诸葛宜也正好走到这个盲点上。” “就连无人机当时也处于观察到盲点的角度,因此它拍不到两个人的图像,只能看见他们渐渐走入盲点,也就是渐渐消失的镜头。” 司徒澈总算是明白了,他松了一口气,说:“那您的意思是,他们其实没有走远,还在盲点上吗?只是我们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