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乌兹别克斯坦 (第7/13页)
逐渐形成了布哈拉卓尔然不群的独特文明,民族、文化、宗教均呈现多元化态势。 现存的140多座古建筑中,有宏伟壮观的宫殿,也有简单实用的集市,有肃穆的清真寺,也有庄严的神学院。不同用途、不同文化特征的建筑物和谐地分布在古城区,构成“具有突出的普世价值”的城市格局。大多建筑物不仅是旅游景点,它们有的延续了历史功能,有的新增了现代商业功能,是布哈拉古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身着丝绸演出服装的乌兹别克斯坦女子参加以香料和丝绸为主题的文艺演出,照片拍摄于布哈拉。 ◎巧妙的城内布局 和一般城市总体呈方正形状不同,布哈拉全城为不规则的圆形,低层建筑居多,主干道呈环形分布。约40公顷的古城面积中,蛛网般层层向外辐射的道路曲折往复。顺着道路信步而行,步步有景,步移景异:时而会转入土黄砖石铺地的狭窄小巷,时而会走上人车混行的柏油大道,时而又会邂逅街角广场及清澈水池……依托于公共建筑串联而成的商业街、休闲空间比比皆是。很多古建筑内部都安装了卫星电视、热水器等现代设施,为游客提供了极大便利。 由于土壤盐度腐蚀、地下水侵蚀和沙漠白蚁的噬咬,古代土质建筑受到了严重威胁。为维持古城风貌,布哈拉政府开始了一系列保护和修复工程。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前提下,修复的建筑和原建筑在材质、颜色上均有一些差别,但不会影响整体的历史氛围。 如今,布哈拉新城建设延续了古城建筑布局。现代建筑以古城为圆心向外围层层扩建,在延续古建筑风格的同时,加入了诸多现代流行元素。 ◎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 布哈拉城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欧亚大陆的交通枢纽,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8世纪初,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的军队攻占了布哈拉,大肆改建教堂和寺庙,将伊斯兰教带入布哈拉城。当时的布哈拉居民以信仰基督教、拜火教和佛教为主,他们不满于阿拉伯军队对自己信仰的亵渎,很多商贾、平民毅然放弃家业,背井离乡,用行动抗议入侵者的暴行。直到8世纪末,布哈拉居民才慢慢接受了伊斯兰教。 到了9世纪末,布哈拉统治者萨曼大帝宣布脱离阿拉伯帝国,建立起独立的萨曼王朝。萨曼大帝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并发展伊斯兰教,诸多伊斯兰学者如同百川归海,来到布哈拉定居,使布哈拉成为伊斯兰世界著名的文化、学术中心。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将布哈拉纳入蒙古帝国的版图。14世纪末期,布哈拉又被帖木儿帝国收入囊中。从15世纪末起,布哈拉经历了长达四个世纪的封建汗国统治时期,在19世纪末沦为沙俄殖民地,最后随着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独立获得新生。 毫无例外地,每一任统治者都热衷于大肆兴建表现该王朝特色的建筑,它们共同构成了如今神秘、美丽的布哈拉城。 布哈拉历史中心 永驻的王朝的遗迹 布哈拉历史中心位于布哈拉古城区。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布哈拉历史中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里留存着历史上各个王朝修建的宫殿遗址,清真寺、经学院比比皆是。这里凝固了时间。每一栋古建筑中,都能找到当年的王朝遗迹,“博物馆之城”的名号实至名归。 阿尔卡禁城高大雄伟的城墙 ◎阿尔卡禁城 经过漫长的荒漠旅途,绿洲上的布哈拉城让人眼前一亮。土黄色的高大古城墙矗立在入口处,进入城门就是壮观的阿尔卡禁城了。 阿尔卡禁城相当于中国北京市的紫禁城,是布哈拉历来统治政权的起居地和政务中心。禁城建于公元前3世纪。此后,每换一任统治者,都要对禁城大肆整修一番。久而久之,禁城的地基和城墙越来越高,防御功能愈加出色。宽四米的城墙异常坚固,墙头设有射击孔,呈锯齿状排列。岁月侵蚀下,城墙内的部分地方已不复旧观,现出斑驳印记。站在墙头远眺茫茫大漠,似乎还可听见千年前的征战杀伐之声,感受到远去的战火硝烟和浓浓的历史沧桑。 从留存的建筑来看,阿尔卡禁城内设施齐全。有供统治者居住的宫殿,有关押犯人的监狱,还有国家重地武器库、造币厂及仓库等。阿尔卡禁城门外有一片面积广阔的空地,这就是古称“大校场”的列吉斯坦广场。在古代,重大节日或事件的欢庆仪式、阅兵式和处死犯人,都会在大校场进行。禁城城门上建有一座凸出的木亭,统治者坐在这里居高下望,大校场内的场景一览无余。 大校场外是布哈拉商贸中心,存留着大量穹顶建筑,作为商贸往来的市场。这些市场建筑中,比较出名的有扎尔加兰圆顶市场和阿卜杜勒汗棚顶市场等。如今,阿尔卡禁城中的建筑主体格局保存完好,已被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列为史志博物馆。不过,禁城外的市场依然忠实地履行着延续千年的商贸功能。市场上,各色商品琳琅满目,中亚特产的香料、宝石、当地蔬果、手工艺品应有尽有,让游客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伊斯梅尔萨曼王陵 城中建陵墓是布哈拉历史中心的一大特色,王公贵族的陵墓固然不少,升斗小民的陵墓也多有留存,区别仅在于陵墓建筑的大小和华丽程度。最著名的陵墓当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