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乌兹别克斯坦 (第9/13页)
院。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5世纪初的帖木儿帝国时期,整座神学院沿袭了帖木儿汗一贯的奢华作风。精巧别致的彩瓦触目可见,雕琢精细的大理石栅栏倍显圣洁庄重。 列吉斯坦广场 希尔·多尔神学院位于季里亚卡利神学院右侧,建成年代略早于季里亚卡利神学院。相比毗邻的两座神学院来说,希尔·多尔神学院的奢华程度要略逊一筹。不过,正门顶部的雕画为它增色不少。雕画主题为两只威风凛凛的老虎,老虎背上各驮着一幅人面。奇特的画风和流畅的笔法,可看出同一时代日本文化的影子,是撒马尔罕古城多文化融合的印记之一。 15世纪以来,兀鲁伯神学院始终是中亚地区伊斯兰学府中的佼佼者。它和后世建成的两座神学院一起,培育出众多学者、科学家和文学家,为传播伊斯兰教义、弘扬伊斯兰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古伊斯兰文明的灵魂皈依地。 比比哈内姆大清真寺全景 ◎比比哈内姆大清真寺:祭奠逝去的爱情 帖木儿帝国时期,帖木儿征集各国能工巧匠,大肆兴建起宫殿、清真寺、神学院、陵墓等建筑。这些建筑规模宏大,结构精美,装饰华丽,糅合了东西方各国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人类建筑史上不朽的篇章。 单以清真寺为例,穹顶镶嵌着蓝色瓷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门两侧,古波斯式立柱昂然挺立,立柱上细密的花卉藤蔓图案一路蔓延开来,和门上的回纹图案浑然一体。墙壁上,华丽的彩色瓷砖砌成各式图案和花纹,精美繁复,让人叹为观止。 帖木儿帝国时期兴建的众多清真寺中,最有名的要数比比哈内姆清真寺了。它曾经是伊斯兰世界规模最大的清真寺,大门高度超过30米,主体建筑和宣礼塔的恢宏气势更是远远超过大部分清真寺。不过,这座清真寺的名气并非源自它的规模,而是来自一个凄凉的爱情故事。 据说,比比哈内姆是帖木儿的宠妃。在帖木儿征战期间,为了给夫君祈福,她主持修建了一座空前规模的清真寺。清真寺即将完工时,负责工程的大工匠爱上了比比哈内姆。他向王妃索取香吻,表示如果得不到王妃的吻,自己会因相思忧郁而死,无法指挥工人们按期完工。比比哈内姆对工匠的要求十分为难,最后,渴望给帖木儿惊喜的心情战胜了一切,她轻轻吻了工匠。 建设撒马尔罕大清真寺绘画 帖木儿班师回朝后,对这座雄伟的清真寺赞叹不已,对比比哈内姆更是宠爱有加。可是,好景不长,妒忌比比哈内姆的妃嫔将清真寺完工的秘密告知了帖木儿。帖木儿盛怒之下,将比比哈内姆自宣礼塔最高处推下,并处死了工匠。同时,他下令所有的妇女外出时都必须佩戴面纱,以免被丈夫以外的男子窥视。比比哈内姆死后,帖木儿回思她为自己建造清真寺的心意及曾有过的美好时光,对自己冲动处死爱妃的行动悔之莫及。于是,帖木儿在清真寺对面为爱妃修建了华丽的陵墓,并将清真寺命名为“比比哈内姆”。 ◎泥瓦毡房:渐行渐远的游牧文明 在撒马尔罕古城周围,仍可见到呈圆锥顶毡房形状的小屋。它们零星耸立在沙漠绿洲中,和偶尔出现的二三羊群一起,搭配成一幅古韵悠然的游牧图画。 不过,这些小屋大都用砖瓦砌成,比传统的流动毡房更加稳固,也更加舒适。曾经扬鞭奋蹄的草原游牧民族,已逐渐适应了定居生活。流传了数千载的游牧文明渐行渐远,和撒马尔罕古城一样,静静退到岁月的角落,默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尘烟。 ◎拉达汽车:古城中的苏联印记 19世纪中后期,撒马尔罕古城沦为沙俄的殖民地。大量俄国移民进入这座闭锁了数百年的古城,带来了大量先进技术和产业,带动整座城市步入现代化进程。渐渐地,古城西侧崛起一片新城区,成为现代撒马尔罕居民生活的主要区域。 新城建设中,古城的部分建筑遭到破坏,一些俄罗斯元素堂而皇之地侵入古城区域。据当时留存的老照片显示:在乌兹别克精神领袖谢赫·努尔丁·巴希尔陵墓前,几个俄国士兵将俄国大炮排成整齐的一排放置在陵墓门口,用以摄影留念。伊斯兰传统穹顶建筑配上现代化大炮,呈现出让人啼笑皆非的“混搭”风格。 来到撒马尔罕古城会发现,大街小巷中嘀嘀而过的汽车大都是老式的苏联拉达牌汽车。这种汽车在俄罗斯早已停产,可它仍然是撒马尔罕古城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和古城建筑一样,散发出浓浓的时代印记。 古老的伊钦·卡拉内城 我愿出一袋黄金,但求看一眼希瓦。”这句古谚语代代流传在中亚大草原上。谚语中的希瓦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西南方,依偎着美丽的阿姆河下游,是中亚著名的古城池。其中,伊钦·卡拉内城是希瓦古城的精华部分。在伊钦·卡拉内城中,留存着近百座古老清真寺及60余家神学院,是一座保存完备、古韵盎然的历史博物馆。 ◎珍贵的历史遗迹 古时,商队往来贸易需要穿越沙漠。于是,沙漠上的绿洲地带就成为他们补给食水、进行途中贸易的驿站。希瓦城正处于沙漠绿洲地带,是通往伊朗的最后一站,也是伏尔加河至中亚的商业要塞。 希瓦古城城墙 希瓦城的繁荣,主要得益于流经沙漠而不息的